澳大利亞出現的巨型鱷魚,長度和卡車一樣長。
國際線上專稿: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澳大利亞北部一個土著居民社區接連出現巨型鱷魚,這些鱷魚長達22英尺(約合6.7米),和一輛卡車一樣長,嚇到了當地居民。
由於其中一條鱷魚多次襲擊一位農民的牛羊而被農民開槍射殺,但壞消息是,該地區還有另外兩條巨型鱷魚,而且其中一隻比被射殺的這只還要大。
當地居民也不明白為什麼接連出現這三隻巨型鱷魚。(關谷)
灣鱷(學名:Crocodylus porosus),又名食人鱷、河口鱷、鹹水鱷、馬來鱷,為23種鱷魚品種中最大型的,亦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爬行動物。由於牠是鱷目中唯一頸背沒有大鱗片的鱷魚,所以亦被稱為「裸頸鱷」。雄性鱷魚成年後體長可達7米,但一般不會超過5米。雌性最大體長約2.5至3米。成年體重可達100至200公斤。幼體呈淡褐色,身軀及尾部有黑色的斑點條紋。成體顏色較深,腹部淡黃色或白色,尾巴底部末端灰色。世界紀錄到最大的灣鱷有10米長。
分佈及生境
灣鱷為熱帶及亞熱帶的物種。原產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區,印度亦有發現,主要分佈於澳洲北部及巴布亞新幾內亞。適合生活在不同的濕地,如河口、紅樹林、沼澤等地的沿海和潮汐帶。本種對海水的耐受性較一般鱷大。
習性
屬兇猛的大型鱷魚。具地盤意識。擁有適應高鹽度水質的生理結構。灣鱷位於濕地食物鏈的最高層次,有些地區甚至比老虎更為可怕。幼體以捕食昆蟲、兩棲類、甲殼類、細小的爬行類及魚類為主,成體會捕食體形更大的動物,但主要以泥蟹、龜、巨蜥及水鳥為食物,部分體形更大的成體甚至會捕食水牛,牲畜、野豬及猴子。在澳洲,灣鱷更曾有食人,甚至襲擊船隻的記錄,故又名為「食人鱷」。 交配季節在5-6月之間,因應地區而定:泰國品種在7-8月產卵,爪哇品種甚至可在2月見到鱷卵。雄性以身軀壓在雌性背上,前肢抓緊雌鱷不放,用尾繞著雌性後段,進行交配,持續數小時之久。灣鱷利用腐草作為巢穴,每次產20-90枚卵。經過75日(爪哇)至96日(斯里蘭卡)便可孵出幼鱷。
歷史文化
中國古代的灣鱷分布記錄:海南島附近的《巡海記》。李准曾於1907年乘坐名為「伏波」、「琛航」兩艘軍艦從海南島駛往西沙群島一帶視察。他在《巡海記》中描述有灣鱷爬上艦邊的經過,鱷魚最後被擊敗。 此後,Lesson(1801),Boukenger(1889)及Gadow(1901)也先後報導在中國南方產灣鱷,但並無具體地點及可供查証的實物標本。在香港發現的骨骼顯示灣鱷昔日曾在華南地區出沒,大概在紅樹林棲息。
種群動態及保護
灣鱷在多數國家是受保護的,但有些國家的保護有效性值得懷疑。國際上公認保護得最好的應屬巴布亞紐幾內亞和澳大利亞,那裏的野生種群都處於可持續利用和增長狀態。現在有一個與上述兩個國家相類似的保護管理計劃正在印度尼西亞開始試驗和實施。
養殖及利用
灣鱷體大,皮張質量好,價值高,因此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飼養灣鱷。巴布亞紐幾內亞、澳洲、東南亞,甚至連本身不產鱷的歐洲也都有規模性的養殖場。中國南方於唐宋時期曾有大量灣鱷分布,後因種種原因而絕跡,1980年廣東汕頭曾從泰國引進20多條暹羅鱷和灣鱷,後因飼養管理不善而未獲成功。20世紀70年代,廣東省和海南省先後建立了5個飼養場,目前大部分養殖均取得了繁殖殖後代的經驗。目前灣鱷飼養規模最大的首推澳洲和泰國
國際線上專稿: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澳大利亞北部一個土著居民社區接連出現巨型鱷魚,這些鱷魚長達22英尺(約合6.7米),和一輛卡車一樣長,嚇到了當地居民。
由於其中一條鱷魚多次襲擊一位農民的牛羊而被農民開槍射殺,但壞消息是,該地區還有另外兩條巨型鱷魚,而且其中一隻比被射殺的這只還要大。
當地居民也不明白為什麼接連出現這三隻巨型鱷魚。(關谷)
灣鱷(學名:Crocodylus porosus),又名食人鱷、河口鱷、鹹水鱷、馬來鱷,為23種鱷魚品種中最大型的,亦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爬行動物。由於牠是鱷目中唯一頸背沒有大鱗片的鱷魚,所以亦被稱為「裸頸鱷」。雄性鱷魚成年後體長可達7米,但一般不會超過5米。雌性最大體長約2.5至3米。成年體重可達100至200公斤。幼體呈淡褐色,身軀及尾部有黑色的斑點條紋。成體顏色較深,腹部淡黃色或白色,尾巴底部末端灰色。世界紀錄到最大的灣鱷有10米長。
分佈及生境
灣鱷為熱帶及亞熱帶的物種。原產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區,印度亦有發現,主要分佈於澳洲北部及巴布亞新幾內亞。適合生活在不同的濕地,如河口、紅樹林、沼澤等地的沿海和潮汐帶。本種對海水的耐受性較一般鱷大。
習性
屬兇猛的大型鱷魚。具地盤意識。擁有適應高鹽度水質的生理結構。灣鱷位於濕地食物鏈的最高層次,有些地區甚至比老虎更為可怕。幼體以捕食昆蟲、兩棲類、甲殼類、細小的爬行類及魚類為主,成體會捕食體形更大的動物,但主要以泥蟹、龜、巨蜥及水鳥為食物,部分體形更大的成體甚至會捕食水牛,牲畜、野豬及猴子。在澳洲,灣鱷更曾有食人,甚至襲擊船隻的記錄,故又名為「食人鱷」。 交配季節在5-6月之間,因應地區而定:泰國品種在7-8月產卵,爪哇品種甚至可在2月見到鱷卵。雄性以身軀壓在雌性背上,前肢抓緊雌鱷不放,用尾繞著雌性後段,進行交配,持續數小時之久。灣鱷利用腐草作為巢穴,每次產20-90枚卵。經過75日(爪哇)至96日(斯里蘭卡)便可孵出幼鱷。
歷史文化
中國古代的灣鱷分布記錄:海南島附近的《巡海記》。李准曾於1907年乘坐名為「伏波」、「琛航」兩艘軍艦從海南島駛往西沙群島一帶視察。他在《巡海記》中描述有灣鱷爬上艦邊的經過,鱷魚最後被擊敗。 此後,Lesson(1801),Boukenger(1889)及Gadow(1901)也先後報導在中國南方產灣鱷,但並無具體地點及可供查証的實物標本。在香港發現的骨骼顯示灣鱷昔日曾在華南地區出沒,大概在紅樹林棲息。
種群動態及保護
灣鱷在多數國家是受保護的,但有些國家的保護有效性值得懷疑。國際上公認保護得最好的應屬巴布亞紐幾內亞和澳大利亞,那裏的野生種群都處於可持續利用和增長狀態。現在有一個與上述兩個國家相類似的保護管理計劃正在印度尼西亞開始試驗和實施。
養殖及利用
灣鱷體大,皮張質量好,價值高,因此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飼養灣鱷。巴布亞紐幾內亞、澳洲、東南亞,甚至連本身不產鱷的歐洲也都有規模性的養殖場。中國南方於唐宋時期曾有大量灣鱷分布,後因種種原因而絕跡,1980年廣東汕頭曾從泰國引進20多條暹羅鱷和灣鱷,後因飼養管理不善而未獲成功。20世紀70年代,廣東省和海南省先後建立了5個飼養場,目前大部分養殖均取得了繁殖殖後代的經驗。目前灣鱷飼養規模最大的首推澳洲和泰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